首頁 現(xiàn)實

雪落北山

第六十一章 桐麥

雪落北山 北山上的石頭 4169 2025-06-20 08:57:01

  “程叔叔!程叔叔!“

  趙雨晴的聲音,從院門外一路炸進來,我正在幫程桐測量那株特殊麥苗的高度。六月的陽光火辣辣地曬在后頸上,我抬頭看見趙雨晴三步并作兩步?jīng)_進院子,白大褂下擺沾著泥點,手里揮舞著一疊紙。

  “結(jié)果出來了!“她氣喘吁吁地蹲在我們旁邊,眼鏡片上全是汗珠,“基因比對顯示,這株變異麥苗含有一種全新的抗旱基因序列!“

  我接過她遞來的報告,密密麻麻的圖表和術(shù)語看得我眼花。程桐踮著腳想看,趙雨晴干脆把她抱起來,笑道:“小桐桐,你發(fā)現(xiàn)寶貝了!這株麥苗,可能比黃金還珍貴!“

  程桐睜大眼睛,問道:“趙阿姨,它能變成好多面包嗎?“

  趙雨晴笑得前仰后合,說道:“比那厲害多了!它能讓干旱地區(qū),也長出好麥子!“她轉(zhuǎn)向我,眼睛亮得驚人,“程叔叔,我們需要立即擴大培育,農(nóng)科院已經(jīng)批準(zhǔn)成立專項研究組?!?p>  我輕輕撫摸著麥苗寬厚的葉片,觸感比普通麥子更厚實,表面有層細密的絨毛。這讓我想起父親說過,黃土地的老品種就有這樣的特征。

  “抗旱性測試結(jié)果如何?“我問。

  “不可思議!“趙雨晴從包里掏出平板電腦,調(diào)出一段視頻,“在人工模擬干旱環(huán)境下,普通麥苗第五天就蔫了,這株堅持了整整十六天!“

  視頻里,普通麥苗已經(jīng)枯黃倒伏,那株變異麥苗雖然葉片卷曲,依然挺立,根部頑強地抓著干裂的土壤。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這畫面太像父親手術(shù)時挺過危險期的樣子了。

  “我想用傳統(tǒng)方法試試,“我指著麥苗根部,“看能不能分蘗繁殖。“

  趙雨晴皺眉,說道:“太慢了,我們應(yīng)該立即進行組織培養(yǎng),然后基因測序...“

  “趙姐姐,“程桐扯了扯趙雨晴的白大褂,“麥苗晚上會動?!?p>  我們倆同時愣住。趙雨晴蹲下身,問道:“小桐桐,你說什么?“

  程桐跑進屋,拿出她的“農(nóng)耕手冊“,翻到一頁畫著月亮的圖:“我晚上起來尿尿看到的,麥苗葉子會慢慢合起來,早上又打開?!八钢咀由贤嵬崤づさ挠涗?,“一共看了七次,每次都這樣?!?p>  趙雨晴和我,面面相覷。普通小麥確實有晝夜節(jié)律,絕不會如此明顯。

  “這可能是氣孔運動...“趙雨晴喃喃自語,抓住我的手臂,“程叔叔!這可能是它抗旱的關(guān)鍵!夜間閉合氣孔減少水分流失!“她手忙腳亂地翻看報告,“我們的連續(xù)觀測都是在白天進行的!“

  我看著筆記本上,程桐認真記錄的那些歪歪扭扭的數(shù)字和太陽月亮的涂鴉,喉嚨發(fā)緊。多少精密儀器漏掉的細節(jié),被一個七歲孩子用最原始的方式捕捉到了。

  “就叫'桐麥1號'吧。“我說。

  趙雨晴怔了怔,隨即會意地笑了:“名副其實?!?p>  程桐還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聽到自己的名字和麥子連在一起,高興得又蹦又跳:“我要告訴爺爺!“

  父親正在堂屋休息,術(shù)后醫(yī)生囑咐他要靜養(yǎng)三個月。程桐沖進去時,他正戴著老花鏡看去年的收成記錄。

  “爺爺!我的麥子要出名啦!“程桐撲到父親膝頭,手舞足蹈地比劃著。

  父親聽完來龍去脈,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來。他慢慢起身,讓我扶他去后院看那株麥苗。陽光下,麥穗已經(jīng)泛出淡淡的金色,比周圍的麥子高出一截,像個驕傲的衛(wèi)兵。

  “像你小時候發(fā)現(xiàn)的'大個子'?!案赣H對我說,眼睛卻看著更遠的地方,仿佛穿越回四十年前。

  我知道他指的是我在程桐這個年紀(jì)時,在田里發(fā)現(xiàn)的那株特別高的麥子。當(dāng)時父親也像我現(xiàn)在這樣,認真記錄,精心培育,雖然最后那株麥子沒能留種成功。

  “這次不一樣,“我輕聲說,“有科學(xué)方法幫忙?!?p>  父親點點頭,伸手輕輕捏了捏麥穗:“顆粒比普通的多三分之一?!八蝗豢人云饋?,我趕緊扶他坐下。

  手術(shù)后,他的體力大不如前了。

  趙雨晴蹲在麥苗旁拍照記錄,動作輕柔得像在對待珍寶。她抬頭對父親說:“程老,農(nóng)科院想請您當(dāng)顧問,指導(dǎo)'桐麥'的培育?!?p>  父親搖搖頭:“我這身子骨跑不動了,讓得勝去?!八呐奈业募纾澳贻p人學(xué)新東西快?!?p>  我胸口一熱。這是父親第一次公開肯定我在農(nóng)業(yè)上的能力。

  趙雨晴的團隊,第二天就進駐了我們村。他們在村委會設(shè)了臨時實驗室,同時在我家后院圈出一小塊地做“桐麥“繁育試驗。父親不顧母親反對,每天都要去“視察“,坐在藤椅上指揮我和趙雨晴。

  “分蘗要留三株,“父親指點我用小鏟子小心分離麥苗根部,“多了搶養(yǎng)分。“

  趙雨晴堅持要取一部分,做組織培養(yǎng)。我們各執(zhí)己見,最后決定雙管齊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方法在后院這塊小小的土地上奇妙地交融。

  程桐成了最忙碌的人,每天放學(xué)回來,她先跑去檢查她的“原始發(fā)現(xiàn)“,然后向爺爺匯報,再去趙雨晴的實驗室“幫忙“,其實就是玩那些彩色的試管,趙雨晴說孩子的好奇心比無菌操作更重要。

  六月底的一天,我們正在討論“桐麥“的灌溉方案,林小滿慌慌張張地跑來:“程叔!我爸住院了!“

  父親手里的茶杯,“咣當(dāng)“掉在地上。我趕緊扶住他,能感覺到他全身都在發(fā)抖。

  “腦溢血,“林小滿眼圈通紅,“剛做完手術(shù),醫(yī)生說...說情況不樂觀...“

  父親二話不說,就要往外走。母親攔住他:“你不要命了?自己手術(shù)才多久!“

  “秀蘭,“父親的聲音很輕,很堅決,“那是我四十年的老兄弟?!?p>  母親張了張嘴,最終只是嘆了口氣,轉(zhuǎn)身去屋里拿外套和藥。

  縣醫(yī)院走廊上,消毒水的氣味讓我想起父親手術(shù)那天。林爺爺?shù)牟》吭谧呃缺M頭,安靜得可怕。他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滿管子,像個破碎的布偶,與一個月前在“友誼田“收割時精神矍鑠的樣子判若兩人。

  “守田...“看到我們,林爺爺微弱地喚了一聲,右手動了動。

  父親快步走到床邊,握住那只枯瘦的手。兩個老人相對無言,緊握的手上暴起的青筋泄露了內(nèi)心的激蕩。

  “老伙計...“父親聲音哽咽,“'友誼田'還等著你呢...“

  林爺爺微微搖頭,目光轉(zhuǎn)向床頭柜。林小滿會意,從抽屜里拿出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遞給父親。

  父親顫抖著打開,里面是一小把麥粒和一張泛黃的照片。照片上是兩個年輕人站在麥田里,肩并肩,笑容燦爛。

  “七九年...第一塊試驗田...“林爺爺氣若游絲。

  父親點點頭,淚水滾落。那是他們年輕時共同開墾的第一塊地,也是“友誼田“的前身。

  林爺爺又指了指布包,父親仔細翻找,在夾層里發(fā)現(xiàn)一張折疊的紙條,上面寫著幾行字跡模糊的農(nóng)諺和一組數(shù)字。

  “留給...桐桐...“林爺爺艱難地說,“時候到了...就明白...“

  父親緊緊攥住布包,俯身在林爺爺耳邊說了什么,老人露出釋然的微笑。

  回村的路上,父親一直盯著窗外,手里緊握著那個藍布包??斓郊視r,他突然說:“得勝,明天開始教我電腦?!?p>  我一愣:“爸?“

  “老林說得對,“父親的聲音很平靜,“時候到了。“

  當(dāng)天晚上,父親翻箱倒柜找出他幾十年來的農(nóng)耕筆記,在燈下整理到深夜。母親勸不動,只好給他披上外套,默默泡了杯參茶。

  第二天一早,趙雨晴帶來了驚人消息:對“桐麥“的基因測序發(fā)現(xiàn)了一段無法解釋的DNA序列,與已知的任何小麥品種都不匹配。

  “更奇怪的是,“她困惑地推推眼鏡,“這段序列與抗旱性沒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它似乎在調(diào)控麥苗的晝夜節(jié)律,就像小桐桐觀察到的那樣?!?p>  父親若有所思,從抽屜里取出林爺爺給的藍布包,把那張紙條遞給趙雨晴:“看看這個。“

  紙條上的數(shù)字,讓趙雨晴瞪大眼睛:“這...這像是基因序列的片段!“

  父親點點頭,轉(zhuǎn)向我:“得勝,你記不記得我跟你講過'六零年大旱'的事?“

  我當(dāng)然記得。那是1960年,百年不遇的大旱,村里的莊稼幾乎絕收。祖父在自留地里保住了三分地的麥子,靠著那點收成,全家熬過了饑荒。

  “你爺爺說,“父親的目光穿過我,看向遙遠的過去,“那年的麥子里藏著老天爺?shù)拿孛?。?p>  趙雨晴倒吸一口氣,說道:“您是說...這株'桐麥'的祖先,可能經(jīng)歷過極端干旱,進化出了特殊生存機制?“

  父親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林爺爺給的那把麥粒:“這是'友誼田'第一代的種子?!?p>  我們決定將這批種子,也送去檢測。與此同時,父親開始口述他幾十年的農(nóng)耕經(jīng)驗,讓我錄入電腦。程桐則負責(zé)每天記錄“桐麥“的生長情況,她的“農(nóng)耕手冊“越來越厚,畫滿了太陽、月亮、雨滴和麥苗的各種“表情“。

  七月中旬,林爺爺?shù)牟∏橥蝗粣夯?。父親得知消息時,我們正在后院觀察第一代“桐麥“分蘗苗的長勢。

  他沉默了很久,然后讓我扶他去屋里。

  從衣柜深處,父親取出一個舊鐵盒,里面是一穗干透的麥子,金燦燦的,保存得極好。

  “六零年的,“他輕聲說,“你爺爺留給我的?!?p>  當(dāng)天晚上,林爺爺走了。父親沒哭,只是把鐵盒里的麥穗和藍布包里的放在一起,擺在堂屋的供桌上,下面壓著那張兩個年輕人的合影。

  葬禮那天,父親執(zhí)意要去。他站在墳前,撒下一把“友誼田“的麥粒,輕聲念道:“一粒下地,萬粒歸倉?!?p>  回家的路上,父親突然說:“得勝,我想好了。等'桐麥'穩(wěn)定了,咱們免費發(fā)給周圍村子?!?p>  我驚訝地看著他,這品種如果商業(yè)化,價值不可估量。

  “莊稼人不容易,“父親望著遠處起伏的麥浪,“天災(zāi)夠多了。“

  趙雨晴知道后,紅著眼眶擁抱了父親:“程老,您讓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學(xué)精神?!?p>  七月,“桐麥“的第一批種子成熟了。我們舉行了小小的收獲儀式,父親讓程桐剪下第一穗麥子。陽光下,麥粒飽滿得幾乎要爆出來,比普通麥子大一圈。

  檢測結(jié)果顯示,這些種子完美繼承了母株的抗旱特性。更神奇的是,林爺爺留下的那組數(shù)字,竟然與“桐麥“特殊DNA序列的關(guān)鍵片段完全吻合。

  “這不科學(xué)...“趙雨晴盯著比對結(jié)果,“四十年前的記錄怎么可能預(yù)測到今天的發(fā)現(xiàn)?“

  父親只是笑了笑:“老林懂麥子?!?p>  那天晚上,我起夜時看見父親獨自坐在后院,面前擺著三樣?xùn)|西:六零年的老麥穗、“友誼田“的第一代種子和“桐麥“的新穗。月光下,三個時代的麥子靜靜躺在一起,仿佛完成了一場跨越六十年的對話。

  第二天,父親宣布要在“友誼田“旁邊開辟一塊新地,專門培育“桐麥“。他給這塊地取名“傳承田“。

  “桐桐,“父親把第一把種子放在程桐手心,“這是你的責(zé)任田了?!?p>  程桐鄭重地點頭,小手緊緊攥住那些金黃的希望。母親在一旁抹眼淚,而我突然明白,父親堅持免費發(fā)放種子的深意,有些東西,比利潤更珍貴,比如土地的記憶,比如生命的韌性,比如一代代人之間那看不見卻永不斷裂的聯(lián)結(jié)。

  就像此刻,陽光下的“傳承田“里,父親教我如何把握播種的深淺,而我又手把手教給程桐。三個人的影子在松軟的泥土上重疊,宛如一棵麥子在不同季節(jié)里的樣子。

  遠處,“友誼田“的麥茬已經(jīng)翻入土中,靜待來年。更遠處,趙雨晴的實驗室里,高科技儀器正在解析那些古老種子的秘密。過去與未來,在這片土地上奇妙地相遇。

  父親蹲下身,幫程桐把一?!巴湣胺N子埋進溫潤的土壤里。

  “記住,“他的聲音輕柔而堅定,“好種子需要好地,好地也需要好種子?!?p>  程桐似懂非懂地點頭,小手拍實泥土,動作稚嫩卻認真。我知道,這個畫面會永遠刻在我的記憶里,就像父親記憶中的祖父,以及將來程桐記憶中的父親。

  生生不息。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