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中,李景裕臉色沉凝,手持一柄玉柱斧,撥弄著火盆中搖曳的火苗。
這把玉柱斧就是后世傳說中,宋朝第一大懸案——“燭光斧影”中的玉斧,不過它并不是一般用來砍柴的鐵斧,更不是戰(zhàn)場上殺人用的戰(zhàn)斧,而是一種玉質飾物,就如玉如意一般。而且因為這種玉質的斧頭經(jīng)常被掛在墻上充作裝飾物,因此也被稱之為“玉柱斧”。
這是一件五代十國時期非常流行的文具類用品,李景裕也慕名找來了一件。
根據(jù)后世的史書記載,趙匡胤駕崩前夕,曾站在漫天大雪里“以斧戳雪”,回頭對他的好弟弟趙光義說道:“好做!好做!”
在親眼見識到這玉柱斧的大小之后,李景裕就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趙匡胤當時是用什么樣的姿勢,才能把這么小的玉柱斧戳到地面上的?蹲著嗎?當然,如果趙匡胤的手臂比通臂猿的還長,那就另當別論了。
????信是李全彬親自送來的,叮囑他要密室獨覽,勿示于人。至于信里的內容,經(jīng)過最初的驚詫后,李景裕的心情也漸歸平淡,繼而開始思忖自己的諸多布置要如何做出調整。
????雖然明知后晉兵禍未遠,但圍繞這一事件,李景裕所做的布置主要還是趁虛而入,以小博大,并不打算過早的涉入到諸國爭霸當中。
????一方面是現(xiàn)在自己的底蘊還不夠,軍事方面仍然處于弱勢,并不足以跟諸藩鎮(zhèn)一同瓜分后晉。另一方面則是南北的隔閡在時下仍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北人對南人的歧視由來已久,一時半會是很難改變的,哪怕是在大一統(tǒng)的唐朝,南人宰相也就只有張九齡一個;到了北宋初年,更是出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規(guī)矩——長江以南的人能不用就不用,就算一定要用也不能大用。這個規(guī)矩直到宋真宗時期才被打破。
老實說,李景裕是有些不甘心的,如果未來的局勢沒有太大變故,那么等到耶律德光撤出汴京城,汴京城的守備力量將會空前的虛弱,甚至比靖康之變前夕還要虛弱。若是不能利用得盡,則未免太過可惜。
其實從大局出發(fā),李景裕是希望南唐可以出兵攻占汴京,趁機入主中原,這樣可以為天下一統(tǒng)節(jié)省很多時間,也可以少死很多人。
但是誰讓李璟這位二世祖從即位開始就雄心壯志,喜歡向四鄰用兵呢!沒錯,他是攻滅了閩國,把國家從二十八州增到了三十二州,一時之間軍威強盛,眾國側目??墒菑拇艘脖成狭税?,這些剛搶到手的地方不斷出現(xiàn)小規(guī)模的反叛,他必須連續(xù)不斷地派兵鎮(zhèn)壓,于是就惡性循環(huán),沒完沒了了。等到這個李昪生前怎么也等不到的千載良機出現(xiàn)時,南唐已經(jīng)疲兵東南,再也沒辦法騰不出手腳向北發(fā)展了。
根據(jù)史書記載,劉知遠進入汴京城根本沒有遇到過任何有效的阻擋,就像溜了個彎一樣進入了汴京城,就撿到了個皇帝來做。
每次翻閱史書,看到這里,李景裕都不禁猜想——如果那個時候南唐能干手凈腳沒有累贅,從淮河江北之地直撲過來,天下會是誰的?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哪怕是李景裕這個穿越者也沒有辦法改變南唐已經(jīng)師老兵疲的這個現(xiàn)狀,他能改變的就只有自己的命運。
?既然只能靠自己,那么早先的那些布置都要做出些許調整。
李景裕本質上并不是一個隨時準備孤注一擲的亡命賭徒,他的心中時刻都有一個求穩(wěn)的底線。
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就沒有果敢進取的勇氣,只是他并不信奉那些強逞匹夫意氣的舍命相搏,而是希望能在拼搏之前有一個縝密的方案以及幾個備案,哪怕只能增加一線勝機,這些準備都不會是無用之功。
?在密室中枯坐良久,那火苗早已熄滅,那灰燼也都散落開,李景裕這才長身而起,推門行出。他知道,接下來的這段時間里,他都不會有太多悠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