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最惹眼的非第96號洞窟莫屬,1986年重新加固的,紅色木構建筑,共九層樓,高聳飛檐,檐角系鈴,隨風叮咚。石窟內(nèi)是一尊全世界最大的室內(nèi)盤腿而坐的泥胎彌勒菩薩塑像,所以人們都叫它“大佛殿”。據(jù)說武則天當年執(zhí)政時對民間宣揚自己是彌勒菩薩化身,因此這尊塑像有很多女性特征,這與相同時代的龍門石窟中顯現(xiàn)王者氣象的盧舍那大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窟頂造型隨著朝代有所變化,隋代之前的是人字披頂,唐代出現(xiàn)了藻井,給人以高遠深邃之感。西夏洞窟中“龍團鳳”的藻井還向我們透露了當時女尊男卑的母系社會風貌。莫高窟藻井的圖案還成了絲巾設計的最愛,連追求愛馬仕品牌的女性都被折服呢!
壁畫中最動人的無疑是飛天形象了。她們大都裸著上身,豐腴的胸部,頎長的腰肢,曲線畢露,有的吹奏橫笛,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攬鏡梳妝,裙帶飄飄,舞姿輕盈,恰似云卷云舒,勢如流星宛若游龍,真可謂天衣飛揚、滿壁風動!
飛天中的反彈琵琶令人過目難忘,畫師超凡的想象力將伎樂雍容華貴的神態(tài)、搖曳生姿的手勢描繪得栩栩如生,無怪乎成為大唐文化一個永恒的符號。飛天壁畫寄托了人們追求藝術渴望自由奔放的綺麗夢想,它帶給我們各種不同的感動和一個共同的心聲——珍惜歷史,讓美延續(xù)!
據(jù)介紹,畫藻井和壁畫時需要畫師們按畫面內(nèi)容對墻體進行整體劃分后,用嫻熟的技巧徒手將毛筆蘸淡土紅色直接在墻面上勾畫繪制。莫高窟的大量壁畫連先寫上色標后期再涂色的工序都省去了,直接上色,可見畫師們的技藝多么登峰造極!
可惜洞窟內(nèi)不能照相,無法將這些美麗的壁畫留著手機中時時觀看,算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參觀完了敦煌莫高窟,這敦煌博物館也不能不去呀。
DH市博物館成立于1979年,新館建成于2011年,建設用地1.6萬平方米,呈長方形,東西長129米,南北寬100米,地面二層,建筑高度24米。建筑方案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大師崔愷主持設計,整個建筑外形色調融長城、烽燧及古城堡式建筑等文化符號于一體,美觀、莊重、大方。新館建筑面積7500平方米。內(nèi)設展廳、文物庫房、放映廳、休息廳等,以《華戎交會的都市》為展覽主題,共設6個展廳。博物館內(nèi)設施齊全,功能完善,是弘揚敦煌文化、展示敦煌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敦煌學又一個重要的研究基地。
DH市博物館負責全市境內(nèi)文物的征集、宣傳、管理、調查、維修等工作,是一個融文物保護、研究、征集、收藏、陳列展出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擁有標準文物庫房和文物展廳,展出文物1000余件,被列為2008年GS省首批免費開放的博物館。
該館現(xiàn)藏文物達13297件(套)。
DH市博物館基本陳列展覽整體布局分一序廳和五個展廳,第一展廳兩漢敦煌的大發(fā)展,第二展廳魏晉南北朝敦煌的繼續(xù)發(fā)展,第三展廳隋唐時期敦煌的繁盛,第四展廳吐蕃與五代及宋、元、明時期,第五展廳清代對敦煌的開發(fā)。一序廳、五展廳,大廳式與貫通式相結合,采取大場面、全景式,細節(jié)上求精,形式上求活。使展柜、文物、燈光、色彩與整個空間統(tǒng)一和諧,搭配恰當,為主題服務。既簡明扼要,又重點突出。
華戎交會的都市”——敦煌歷史文物展共陳列敦煌遺書圖片147幅,敦煌壁畫圖片近百幅,敦煌史地圖片266幅,展出文物1000余件。
序廳:前言、“華戎交會的都市”為主題的浮雕、敦煌及周邊文物分布圖、敦煌古代大事年表、敦煌歷代建制沿革表。主要介紹敦煌史前文明。敦煌地區(qū)早期的居民羌戎、烏孫、月氏族活動的情況以及匈奴在敦煌的活動情況,把觀眾的情緒帶入敦煌久遠的上古時代。
第一展廳:兩漢敦煌的大發(fā)展
兩漢為敦煌歷史的新紀元。又分為西漢、東漢兩組。通過大量的圖板,配合出土文物展示兩漢時期絲綢之路的繁盛。讓觀眾盡情領略兩漢時期絲綢貿(mào)易,商賈云集的壯觀場景,深刻了解兩漢時期敦煌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情況。真實再現(xiàn)兩漢時期敦煌人民波瀾壯闊的生產(chǎn)、生活畫面及佛教東漸的情況。
第二展廳:魏晉南北朝時期敦煌的繼續(xù)發(fā)展
魏晉南北朝是敦煌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其特點是出土文物十分豐富,通過出土花磚、將士兵器、生活用品反映這一時期繁榮的文化。這一時期出土的器物也很有特色,精美別致與研究價值溶于一身的鎮(zhèn)墓罐,多姿多彩的雞首灶,古代邊關將士使用的銅弩機,反映古代現(xiàn)實生活狀況的陶倉,華麗的絲綢都把人們帶入風情萬種的十六國時期。
第三展廳:隋唐時期敦煌的繁盛
隋唐五代是敦煌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社會生產(chǎn)、經(jīng)濟文化達到了頂峰。敦煌成為中西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出土的料珠、圍棋、玉器、陶器、牽駝俑等珍貴文物充分說明敦煌唐代作為商阜重鎮(zhèn)、國際市場、胡商云集的歷史史實。五代是敦煌歷史上特殊的一幕,經(jīng)濟文化與唐代一脈相承。吐蕃對敦煌的統(tǒng)治、張議潮歸義軍政權、西漢金山國、瓜沙曹氏政權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為敦煌中古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四展廳:吐蕃與五代及宋、元、明時期
重點向觀眾娓娓道來西夏的歷史文化,整體展覽體現(xiàn)西夏的風格,展示西夏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宋代以后,隨著絲綢之路的衰敗,漢唐以來敦煌興盛的經(jīng)濟文化開始走向衰落。元、明時,蒙元政府曾對敦煌進行有效的經(jīng)營和管理,使敦煌這個通西域的門戶再次暢通,敦煌的經(jīng)濟文化又曾繁榮過一個階段。
第五展廳:清代對敦煌的開發(fā)
從川陜總督岳鐘琪將甘肅五十六個州縣移民建縣起,運用文物和圖片重點向觀眾展示清王朝開發(fā)敦煌的來龍去脈和藏經(jīng)洞的發(fā)現(xiàn),真實反映清代敦煌的社會面貌。重點介紹敦煌博物館藏敦煌遺書,激發(fā)人們的愛國熱情,抒發(fā)中華兒女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情懷,展現(xiàn)敦煌學的藝術魅力,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館藏文物有石器、陶瓷、木器、寫經(jīng)、漢簡、絲綢、珠玉、花磚、書畫、拓片、古幣、鐵器、銅器等14類4000多件。其中,以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的文書、寫經(jīng),經(jīng)長城烽燧出土的漢簡,200多座東漢及魏晉古墓中出土的墓葬文物最有特色。
其中二樓東展廳為“敦煌漢長城展覽”,以巨型沙盤模型和大量圖片,展示了敦煌境內(nèi)的漢長城烽燧古關遺址,并展出有發(fā)掘的漢簡、火苣、古幣、箭鏃等實物。三樓東西兩展廳設“敦煌歷史文物展”,展出歷代出土文物670 多件,重點反映了漢唐時期敦煌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外游客在短時間內(nèi)集中了解敦煌歷史文化的窗口。
館藏文物精品主要有:“和田青玉石枕”、“五代龍鳳磚”、“琥珀刻獸”、“鳳紋銅鏡”、“熊足石質硯”、“蘆葦大苣”等。
樓前大院內(nèi)有象征絲綢古道上牽駝跋涉的大型雕塑一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