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崩畎椎倪@首詩算是我和阿杰的真實寫照,都說人的三歲前是沒記憶的,但是我從有記憶起阿杰就是我的玩伴,因為他家就住在我家正前面,因為隔條小河,所以他們家每次回家都要從我家經(jīng)過,并且他的姐姐也是我姐姐的同學兼玩伴,因為那時候的計劃生育政策,農(nóng)村戶口,一胎是女兒的話,再隔六年可以生育二胎,因為這樣的緣故,我們村里很多年紀相仿的小伙伴,姐姐的年紀也是一樣,那時候整個村子里都是小孩的歡聲笑語,特別是晚飯的時候全是自家家長扯著嗓子喊自己小孩名字的聲音,那個時候誰最先被喊走,是最容易被唾棄的,大家都嘻嘻哈哈的嘲笑他是“乖寶寶”,他只能悲憤的起身,戀戀不忘的看著我們這群或許正在打彈珠或許正在玩捉迷藏的小伙伴,然后飛快的朝家的方向跑去,因為如果不快點回去,自家媽又要扯著嗓子開始罵,這會讓自己更沒面子,當然回家之后還是得哀求自己老媽,讓她晚點喊自己,至少不要在小伙伴中第一個被喊,至于自己老媽是答應還是自己被扯耳朵,那就不是我們這群孩子應該關(guān)心的事情。
那是21世紀初,很多人家里都還沒有彩電,也沒有電話,唯一的黑白電視只有下午五點半才有適合小孩看的小神龍俱樂部。但是那個時候小孩的快樂似乎數(shù)也數(shù)不完,門前的小河,田邊的水池,屋后的河溝以及干涸了的池塘,那里,每個地方似乎都是為精力無限的小孩準備的,河里釣魚,水池里找螃蟹,河溝的洞里摸龍蝦,在下雨后的池塘的小溝里戲水,小孩子似乎天生就知道什么地方適合什么樣的娛樂活動。春天里大家結(jié)伴去折刺苔,抽茅茅針,夏天去樹上抓知了,然后油炸撒上調(diào)料,秋天就頂著秋老虎去那池塘邊摘蓮子,采菱角,冬天在雪地里掃出一片空地,撒上秕谷,孩子們在一邊嗦著從屋檐下敲掉的冰凌,一邊看啥時候麻雀才會犯傻掉進自己挖的陷阱。小孩子是最能懂四季變化的人,他們會因為大自然的饋贈而感恩,不會因風多雨少而抱怨,也不會因大太陽喪失自己玩耍的熱情。小孩子的快樂簡單而純粹,就像是那春風溫柔而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