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豆兒是一位小學女老師。
老師這份職業(yè),放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可以說是普普通通。
可是老師這份職業(yè)對于郭豆兒來說,卻是十分的來之不易。
郭豆兒出生在偏遠山村,她自己兒時的小學生涯,都是在復合班度過的。
什么是復合班呢?
復合班就是一個學校一間教室,一個學校一位老師,這位老師既是各科老師,又是全校的校長。
那時候小學還是五年制。
從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都是在一個教室上課。
那位既是校長又是教師的老師,在給其中一個年級上課時,一般只能是讓其他年級自習。
小時候的郭豆兒,就是這個教室里的一員。
在這個教室里,最多容納過三十多個學生。
也就是說,兒時的郭豆兒上過的這個小學,全員最多時候只有三十多人。
升級到五年級以后,這個小學的同學們,就要到距離村莊十里地以外的鎮(zhèn)里上小學。
從早晨五點起床步行去鎮(zhèn)里小學上早讀開始,到晚上九點下晚自習再步行回到村里,郭豆兒一天要步行二十里路。
中午的郭豆兒和她的幾乎所有同學,都會拿出家里給帶著的烤干饃饃片充饑。
在鎮(zhèn)里的小學里,是沒有學生食堂的。
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當地學生的鎮(zhèn)里小學,不會因為他們一個村莊的實際難處,再去開設一個一定會賠錢的食堂。
也許有人會問一個類似何不食肉糜的問題,可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一些偏遠的小山村里,還確實是比之前的描述更為艱苦。
不過,那時候郭豆兒下晚自習后回家的路,卻是一點都不覺得孤單。
因為,不論是村里五年級的同學,還是已經升級為初一初二甚至初三的同學,都會是郭豆兒的同伴。
雖然回到家里以后才能吃到晚飯,可大家在一起穿行山野間的愉悅,卻能夠戰(zhàn)勝饑餓對肚子的肆虐。
在蚰蜒盤旋的崎嶇山野間,舉著用硬紙片卷成的火把穿行,在黑色夜晚的大幕映襯下,大家一字排開的長隊,真的像是一條飛舞的火龍在臨空旋轉。
已經走到山頂的同學,會搖晃著火把向還在山底下的同學吶喊。
這種遙相呼應的美好,是郭豆兒童年最美好的記憶。
郭豆兒的家鄉(xiāng),老老少少加起來的整個村子里,只有幾十戶人家不到兩百口人。
郭豆兒的家鄉(xiāng),如果是在平常的日子里,只有不到一百口人留守在村子里。
這不到一百口的村民里,還基本上都是老弱婦孺。
村里只要能出大力的鄉(xiāng)親,幾乎都是常年的在外打工。
只有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村子里才算是能熱鬧一些。
其實這個很小很偏的村子,只是郭豆兒的第二家鄉(xiāng)。
當然郭豆兒也不是城里人,郭豆兒的真正家鄉(xiāng)也是一個村莊。
不過郭豆兒的第一家鄉(xiāng)的各方面,要比第二家鄉(xiāng)這里大很多,教育設施相對也要全面很多。
這樣的郭豆兒,只是因為母親在第二家鄉(xiāng)做鄉(xiāng)村醫(yī)生,才跟著母親來到這里。
如果郭豆兒在第一家鄉(xiāng)上學,她會少吃很多的苦。
最起碼類似于跑校二十里山路,帶著干糧果腹等這些事,一定是不會存在的。
因為郭豆兒的第一家鄉(xiāng)的小學,相對要正規(guī)一些。
可是那時候的郭豆兒還是個孩子,又有哪個孩子愿意離開自己的媽媽獨自生活。
哪怕是受點其他的苦難,只要能跟媽媽待在一起,一切就都是快樂和美好的。
郭豆兒的娘家很窮,郭豆兒的父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
因為從軍入伍期間落下的傷病,導致郭豆兒的父親并不能干劇烈的體力活。
這樣一來,土里刨食的郭豆兒父親,只能保證家里的食物來源。
而家里的經濟來源,都只能靠郭豆兒的母親。
可是,一個平時只有一百口人左右的偏遠村莊,作為村里的鄉(xiāng)村醫(yī)生的郭豆兒母親,收入也僅僅只有一百元不到。
郭豆兒母親的工作,其實百分之八十都是義務勞動。
郭豆兒母親的工作,是縣衛(wèi)生部門的最基層單位。
她服務于人民,卻沒有屬于自己的一切待遇。
在那個交通和通訊都極不發(fā)達的年代,郭豆兒的母親就是村里的女神。
因為村里大大小小的村民,都得到過郭豆兒母親的實惠。
即便是醫(yī)療收費以毛票為單位的郭豆兒母親,有時候也只能帶回幾棵胡蘿卜或大白菜。
人家村民以禮相贈,診療費自然就免了。
就是這樣的一位普通母親,卻是把郭豆兒供到一本師范大學畢業(yè)。
其實郭豆兒母親當時的收入,都及不上一位洗碗工的五分之一。
為了孩子們生活的更好,郭豆兒的母親在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里,曾經也彷徨和糾結過。
可是,如果郭豆兒的母親離開那個村莊,那個十分偏僻的小山村,就再也沒有最基層的醫(yī)療單位了。
幾乎沒有一個醫(yī)學生畢業(yè)后,會為了不吃不喝干一年下來,都買不起一部普通手機的工作而工作。
他們的選擇沒有錯,因為現實很殘酷,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后,不論你做過多么偉大的事,健忘的人們誰還會記得誰。
考上大學跳出農門后,向更大更遠的舞臺奮進,一定是最正確的選擇。
千萬不要因為沽名釣譽的高姿態(tài),而耽誤了自己美好和可以更好的前程。
時間很健忘,沒有誰會記得你。
還有,一個人的選擇不僅關系到個人,還關系到個人的下一代。
只有把自己活成更好的樣子,才是人性中最光輝的存在。
只有把自己活成更好的樣子,未來才有更好更全面的希望。
因為郭豆兒的母親就是一個例子,奉獻了一輩子的郭豆兒母親,現在只有一個月一百元的老年人生活補助。
如果郭豆兒的母親沒有培養(yǎng)出郭豆兒來,那現在七十歲的郭豆兒母親的生活,將是難以想象。
可是這樣的結果,無形中就增加了郭豆兒的生活壓力。
郭豆兒的哥哥雖然沒有考上大學,可是事業(yè)做的還不錯。
如果郭豆兒的哥哥沒有家庭的巨大變故,也許郭豆兒的壓力會分減去很多,可是現實是來自娘家的壓力,讓郭豆兒的生活是捉襟見肘。
可是,大學畢業(yè)后沒有背景的郭豆兒,最終還是選擇了去偏遠山村支教。
不過郭豆兒比她的母親要幸運,支教幾年后的郭豆兒,因為各方面優(yōu)秀的教學成績,最后被破格調到縣城里工作。
可即便是這樣,為了幫助哥哥和娘家走出困境,郭豆兒也已經是精疲力盡。
如果沒有這個牛叉的APP出現,郭豆兒真的不知道自己怎么辦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