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幻

雨緯人

第二十四章 西鎮(zhèn)奇觀

雨緯人 興安水深 8966 2021-06-09 08:37:48

  2017年9月23日

  據(jù)說崆峒山是道教第一名山,我提議去崆峒山游玩,并取得了菏桐他們的同意。今天我們即是去往那里。

  8時30分許,我們準(zhǔn)時在老地方會合,隨后在也來的引導(dǎo)下乘船直接飛到了目的地,向下望,只見森林茂盛。飛船繼之降落于山下一座小鎮(zhèn)旁后我們就下了船,此時天空多云,氣溫涼爽,感覺舒適。

  也來說:“這兒是崆峒古鎮(zhèn),也稱‘廣成驛站’,可自此前往崆峒山?!?p>  此間有售票處,我們買票后即乘小巴士車上山了。汽車沿山谷間的險急彎道上行,車窗外已是層林盡染。

  也來說:“崆峒山,地處隴東,位于甘肅平?jīng)龅亟鐑?nèi),距平?jīng)龀俏?2公里,屬六盤山系關(guān)山支脈,因其地處黃土高原之上,雖海拔高度在1456米—2123.5米之間,但其相對高度只有667.5米。崆峒山西接六盤山,東望八百里秦川,南依關(guān)山,北峙蕭關(guān),涇河與胭脂河南北環(huán)抱。崆峒山的形成源于其兩側(cè)的六盤山和太統(tǒng)山山體風(fēng)化的泥沙,距今1.4億年前的燕山運動使該山體抬升,地層發(fā)生斷裂,伴隨產(chǎn)生節(jié)理裂隙,山體被切割成山峰峽谷、陡壁懸崖,屬上三迭系紫紅色尖硬礫巖構(gòu)成的丹霞地貌,以頂平、身陡、麓緩為基本特征。

  “因相傳此山為仙人廣成子修煉得道之所,且傳說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親臨問道廣成子于此,而被譽為‘道源圣地’。秦、漢時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雞頭道的必經(jīng)之地。據(jù)考,司馬遷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登臨了崆峒山,這一年他24歲。崆峒山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guān)中之要塞。

  “崆峒山素有八臺九宮十二院及七十二處石府洞天之說,其峰林聳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古有‘西來第一山’‘西鎮(zhèn)奇觀’之稱譽。其中東、南、西、北、中五臺,形似蓮花,四面展開,中臺突起,諸臺環(huán)列。中臺位于半山腰中心位置,海拔約1800米—1900米,相對較低且平坦開闊,是登山游玩的道路樞紐及進行休整的大本營,我們現(xiàn)在乘車正是前往那里?!?p>  特嘎問也來:“這里森林茂盛是何原因?”

  也來說道:“崆峒山三面環(huán)水,這是其森林植被茂盛的主要原因。由于茂盛的植被釋放出大量水汽,所以空峒山經(jīng)常是云霧繚繞?!?p>  來到中臺,我們下了車,我發(fā)現(xiàn)這里果然地勢相對平坦且視野開闊。

  也來說:“從這里去游覽分為東線、西線,核心景點主要在西線。東線佛教的景點較多,道路較平坦易行且距離較近;西線道教的景點較多,道路崎嶇難行且距離較遠。”

  聽也來這么說,我們決定先游覽較近的東線。

  我們首先來到東臺,在此俯視,但見山下平湖如鏡、水波淼淼,很是秀美。

  也來說:“東臺是觀日出、云海、平?jīng)鲆咕暗募训?。在東臺絕壁上有個玄鶴洞,傳說玄鶴原是侍候崆峒仙人廣成子的一對童男童女。山下為彈箏湖,是在涇水上筑壩蓄水而成,因原先涇水水流激石、淙淙如琴,故得名‘彈箏’,攔河成湖后,箏聲不再?!?p>  特嘎聽了道:“若還是原來的湍急涇水,可能會更符合崆峒山縹緲的意境?!?p>  離開東臺,我們到了位于中臺的寺院。

  見眼前有個巨大的“心”字,也來就說:“南朝梁時期,達摩,即菩提達摩祖師從古印度來到中國傳教,他是中國禪宗的始祖?!摹謥碓从谶_摩點化他的大弟子時說過的話,即:‘佛心即我心,我心即佛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p>  “那佛教思想的理論基礎(chǔ)是什么?”特嘎問。

  “‘四諦教義’是佛教的根本道理,其他的理論都是在此基礎(chǔ)上衍生出來的。四諦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嘀B,指世間現(xiàn)象,即‘世間果’,含苦、空、無常、無我這四相;集諦,指招致世間現(xiàn)象的原因,即‘世間因’;滅諦,指經(jīng)過修行,消滅無明、煩惱、業(yè)果后的涅槃重生,為‘出世間果’;道諦,指完全明白了佛學(xué)道理,為‘出世間因’。其中苦諦、集諦是流轉(zhuǎn)生死的道理,滅諦、道諦是解脫生死的道理。簡單來說,佛教貫穿所有的是因緣而起,即‘緣起’,緣起的苦生、苦滅?!币瞾碚f道。

  也來說:“釋迦牟尼傳道于古印度,但他可能是黃種人,這從尼泊爾境內(nèi)被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釋迦牟尼雕像上可以看得出來。”

  見有彌勒佛塑像,也來就說:“彌勒佛被稱之‘未來佛’,佛經(jīng)中記載56億年后他將誕生,接替釋迦牟尼的位置,因此被供奉在最前面?!?p>  當(dāng)來在門前,也來說:“這里的三扇門,中間的為空門,兩邊的為無座門、無相門,不要走中間的空門,那是想出家的人才去走的。”

  這座寺的佛教建筑較多,我們在此好奇地游覽了一遍。繼之來到塔院的古塔前,也來說:“此塔系凌空塔,始建于明萬歷十三年(1585),塔高32米,為七級八角樓閣式空心建筑,塔頂有2棵松樹,也已有200多年的樹齡了。”

  觀覽后,我們到了不遠處的招鶴堂。

  因見院內(nèi)有棵樹,也來就說:“此樹為紫果云杉,其一身柏葉,每年春暖花開時五顏六色像孔雀開屏般,故名‘孔雀柏’。這種樹只有雌雄異株才能繁殖,但崆峒山僅此一棵。”

  之后,我們來到北臺,這里有蓮花寺。

  也來說:“蓮花寺是尼姑居住的地方,初建于唐貞觀年間,現(xiàn)在的建筑是重建的?!?p>  寺內(nèi)有老年尼姑,想想她們應(yīng)是孤寂的才對,可我們在此見到的卻是臉上現(xiàn)出詳和神態(tài)的師太。

  當(dāng)我們到了蓮花寺的后面,就見狹長北端有2道深塹,其上各有小橋,也來說:“這里原來有‘朽木橋’‘仙人石橋’,不過出于安全考慮,現(xiàn)已改建為仿生鋼筋水泥橋了?!?p>  深塹外是座孤峰,其上矗立有一座飛檐神廟,我們過小橋后即進入了。

  也來說:“這是觀音堂,始建于唐代,修復(fù)于1994年,其內(nèi)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共1008只手,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寓意千手用來護助眾生,千眼用來觀照眾生?!?p>  當(dāng)我們走出觀音堂,在此環(huán)望,就見遠近山峰林立且變化多端,其布局讓人琢磨難定。

  其后我們回至中臺,因已是中午時分,我們遂簡單地吃了些諸如釀皮、燕麥柔柔之類的食物,算是就了午餐。略加休息,我們便攜帶了一些飲用水,就開始游覽西線了。

  我們先是來到位于中臺的三皇樓,也來說:“這座二層閣樓式建筑始建于清宣統(tǒng)三年(1911),是為奉祀天皇伏羲創(chuàng)八卦、地皇神農(nóng)嘗百草、人黃軒轅創(chuàng)文明而建。三皇樓又名‘中峰鎖鑰’,是通往崆峒山主峰馬鬃山的門戶,被稱‘一天門’。”

  過了一天門,上主峰的路口有2棵松樹,松前立有一石碑,上鐫“秦始皇漢武帝西巡崆峒登臨處”。

  也來說:“碑后這2棵高大的油松已有1千多年的歷史。此碑刻內(nèi)容史載確有其事,崆峒山東到西安不過300多公里,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軒轅黃帝西登崆峒。從這里開始,才算正式攀登崆峒山?!?p>  沿路上行,我們來到朝天門前,這里是檢票處。

  也來說:“朝天門原建于明萬歷年間,為牌樓式建筑,1991年重建為樓閣式。朝天門被稱‘二天門’?!?p>  過了二天門,經(jīng)藥王洞,我們來到遇真宮處,就見路邊石碑上刻有“上天梯”3個字。

  也來說:“這一眼望不到盡頭的石階路就是上天梯了,上天梯源于宗教通天之意,是上達峰頂隍城的必經(jīng)之路,共有數(shù)段陡峭的石階路組成,高百余米,猶如天梯。上天梯始建于唐貞觀年間,由高僧仁智禪師主持開鑿,明萬歷時增加鉄柱鋼索,往后歷代多有增補,致使攀登時借力不少,也更安全。因各段石階路的坡度在45度—75度之間,故攀爬上天梯時要注意安全,做到‘低頭看路,停步觀景’。”

  聽也來如此說罷,我們便開始向上攀登了。當(dāng)攀至中途時,因見路邊一石碑上鐫有“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處”,且近旁還有個南崖宮,也來就說:“傳說軒轅黃帝就是在此向廣成子問道的。南崖宮是個天然洞穴,傳說是廣成子以前居住、修道、煉丹的地方?!?p>  特嘎聽了,問:“那廣成子到底向軒轅黃帝傳了什么道?。俊?p>  也來說道:“軒轅黃帝問以修身之道,廣成子告以‘至道’,即曰:‘窈冥昏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搖汝精,乃可長生。慎內(nèi)閉外,多知為敗。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歲,吾形未嘗衰焉?!?p>  我聽后感嘆道:“遙想幾千年前,科技遠不如現(xiàn)在,古人所能想到的養(yǎng)生策略應(yīng)非常有限。但上述養(yǎng)生之道說的是人的精神調(diào)養(yǎng),而精神調(diào)養(yǎng)也是現(xiàn)代地球人養(yǎng)生的重中之重,況古時的中國人不吸煙,少數(shù)人可能喝些低度酒,由于經(jīng)濟落后,絕大多數(shù)人不會暴飲暴食,至于運動就更不用說了,多是‘安步當(dāng)車’,睡眠也不成問題,每天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那時的養(yǎng)生策略也只能是對人的精神進行調(diào)養(yǎng)了,應(yīng)是古人所能得出的最佳養(yǎng)生策略。因此說廣成子是位真正的養(yǎng)生大師一點都不為過?!?p>  特嘎聽我此言,就說:“其實無論是養(yǎng)生還是干事業(yè)都是反人性的。人都喜歡吃甜、咸、香的食物,對相對清淡的食物不是很感興趣,但后者卻對人的健康更為有利;干事業(yè)也是一樣,人都有惰性,只有克服了惰性且能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奮斗的人才更有可能獲得成功?!?p>  游覽過南崖宮,我們就繼續(xù)攀登上天梯了。上天梯真的陡,我們必須用手攀著鐵鏈,否則會感到不安全和費力,且攀登一會兒就需要休整一下,好在中途有小憩的石臺,休息時,陣陣微風(fēng)送來古樹的奇香,再仰望飄過的云朵和四周險要的陡壁山崖,竟常能看到不俗的景致。待過了財神洞,上天梯便越發(fā)陡峭了,我邊攀登邊望著天空,似乎領(lǐng)悟到了“上天梯”的含義。

  正攀登間,上端忽現(xiàn)一洞,洞上寫有“天洞”2個字,等我們攀行入洞后幾經(jīng)轉(zhuǎn)折才上穿出洞,見近旁已是攬云亭,站在亭前可俯瞰塔院及東臺等景觀。

  也來說:“攬云亭內(nèi)供奉的是北方鎮(zhèn)守之神真武大帝?!?p>  繼續(xù)向上,但見山路曲折,景色不斷變換,我們到達了磨針觀,在此眺望,景色同樣不俗。

  也來說:“磨針觀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為六角重檐磚石結(jié)構(gòu),是山上保存較完整的明代建筑物,是為了紀(jì)念黎山老母用‘鐵杵磨成針’點化無量祖師修成正果的地方。觀內(nèi)頂部有佛教的六字真言,即觀音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彌、哞?!瘬?jù)說這六字真言很靈驗,當(dāng)人害怕時默念這六字,恐懼感就會消失。”

  離開磨針觀,我們向上抵達了十二元帥殿。

  也來說:“這是道教唯一一座穿廊式建筑。這些元帥是姜子牙所封的八位雷門元帥和四位護法靈官,都是保平安的護法神?!?p>  接下來,我們到了三教洞。

  也來說:“這是舊有石室,是一個呈半圓形的石洞,深約6米,寬約4米,始建于明代,洞內(nèi)供奉有儒、釋、道三教始祖?!?p>  這時,特嘎問也來:“道教是怎么回事?”

  也來說道:“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的理念與修行方法早就有了,而實體道教出現(xiàn)在東漢末年。老子雖被奉為始祖,且他所著的《道德經(jīng)》被列為道教的主要經(jīng)典,但他本人并不是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他是道家,《道德經(jīng)》的內(nèi)容與道教所追求的得道成仙有本質(zhì)的不同。實體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不止一個,其中東漢順帝時期張陵在四川鶴鳴山所創(chuàng)立的道教發(fā)展較好,據(jù)說張陵是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第十世孫。因張陵創(chuàng)道有功,被后人尊稱為‘張道陵’,又因其弟子尊稱他為‘天師’,所以他創(chuàng)立的道教被稱‘天師道’。天師道的道士屬于居家道士,可以娶親,雖也講齋戒,但可以喝酒、吃葷,講究隨緣和積累功德。至金代時,王重陽新創(chuàng)立的全真教主張佛、道、儒三教合一,主要講人生修煉方法,道士必須出家、投師、住庵、吃齋,不能結(jié)婚?!?p>  再向上攀行,我們來到一座古拙的木牌坊前,其上寫有“峻極于天”4個字。

  也來說:“這是三天門。”

  眼前的古牌坊頗讓人賞心悅目,我們因此駐足欣賞了一會兒。

  過了三天門,就到隍城了。

  也來說:“隍城又稱‘金城’‘大頂’,位于主峰馬鬃山之顛,其建筑為崆峒山寺觀之首,是全山保存最為完整的一組明代建筑群,建筑風(fēng)格為殿上建殿、殿內(nèi)有殿、殿后藏殿。道教認(rèn)為,神仙居所應(yīng)與人間帝王宮殿相似,所以隍城在建筑風(fēng)格上效仿了中國宮殿,‘隍城’之名由此而來。隍城是崆峒山道教的主要活動場所。”

  特嘎聽了道:“需攀天梯才能到達隍城,可見這是神仙居所了。”

  也來說:“道教有自己的禮儀:進殿,一般不走中間門,因為‘中’為大為上,是神道,人走左右兩邊,左進時先邁左腳,右進時先邁右腳,注意腳不能踩門檻,因為門檻外為人,門檻內(nèi)為神,門檻上則不人不神?!?p>  我們在此瞭望,看見一些古建筑建在山頭或山脊上,再遠眺,立感心曠神怡,整個平?jīng)龀且啾M收眼底。

  進入隍城,我發(fā)現(xiàn)這里的道士們身著道袍,頭戴道士帽,看似頗為正統(tǒng)。一位老道還對我們調(diào)侃道:瘦道士,胖和尚。菏桐聽了,試著分析說:“許多和尚偏胖可能與因信眾相對較多而帶來的資金寬裕及和尚不注重養(yǎng)生有關(guān),而許多道士偏瘦可能與信眾相對較少而使其資金匱乏及道士注重養(yǎng)生有關(guān)?!?p>  這里有點古怪,故引得我們興致地游覽起來。

  在獻殿前有個明代石灰?guī)r浮雕“五龍奉壽海水朝陽圖”,圖上有個綠色的壽字符,也來說:“這象征著道教長生不老、肉體成仙的修身境界?!?p>  在玉皇殿,也來說:“這里供奉的是道教最高的執(zhí)掌者玉皇大帝。道教崇拜最高的神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清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但太上老君在不同時期都有其化身,其最有名的化身是道家的開創(chuàng)者老子,三神中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首,他們的地位類似于一個國家的元首和副元首。其次是玉皇大帝和‘四御’,‘四御’是指北極度紫微大帝、南極度長生大帝、勾陳上官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其中南極度長生大帝即是南極仙翁,是協(xié)助玉皇執(zhí)掌人間壽天禍福的,玉皇大帝是真正的執(zhí)掌者,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國家總理,‘四御’是輔佐玉皇大帝執(zhí)掌天道的,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國家副總理。傳說當(dāng)年姜子牙封完所有的神,只剩下玉皇大帝這個位置,打算留給自己,可是大家都很關(guān)心這個位置由誰來坐,就問:玉皇大帝由誰來當(dāng)呢?姜子牙當(dāng)然不便直說了,就隨口敷衍道:‘自然有人來當(dāng)!’沒想到一句話竟封了神,因為玉皇大帝姓張,名自然,號友人,就這樣,張友人成為了天庭的皇帝?!?p>  特嘎聽了,問:“老子是個什么樣的人?”

  也來說道:“老子本名‘李耳’,又名‘老聃’,‘聃’是耳朵長而大的意思,春秋時期人。老子曾擔(dān)任周守藏室史,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老子因此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xué)問日益淵博,春秋時學(xué)識淵博者被尊稱為‘子’,故人們就稱老聃為‘老子’。后來,因見周王室衰微,老子便棄官西去。老子最終出關(guān)赴秦講學(xué),當(dāng)他來到函谷關(guān)時遇見了關(guān)令尹喜,而尹喜請求他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即為《老子道德經(jīng)》。據(jù)說老子的學(xué)說淵源于三大古神書之一的《歸藏》,三大古神書是夏《連山》、殷《歸藏》、周《周易》,為易經(jīng)三部曲,《連山》與《歸藏》現(xiàn)世已失傳,但也有人推測說《連山》《歸藏》可能是杜撰的,就沒存在過。據(jù)說孔子曾求教于老子,并獲益匪淺,他認(rèn)為老子學(xué)識淵深而莫測。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出自老子口中的名言很多,如‘天長地久’‘上善若水’‘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大成若缺’‘大巧如拙’‘禍莫大于不知足’‘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物壯則老’‘出生入死’‘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治大國若烹小鮮’‘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xì)也’‘九尺之臺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夫輕諾必寡信’‘禍莫大于無敵’‘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柔弱勝剛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人之道,為而弗爭’等?!?p>  游覽過隍城,我們又去北面的天仙宮看了看,那里香火旺盛。

  也來說:“天仙宮又名‘子孫宮’,是求子求孫的地方。天仙宮內(nèi)供奉的是財神趙公明的3個妹妹:瓊霄、云霄、碧霄?!?p>  從天仙宮出來,在也來的建議下我們開始向西登香山。我們隨也來在林間不斷穿行,最后在攀登過一段石階后登上了香山。

  也來說:“香山是崆峒山翠屏峰主峰,海拔2123.5米,是崆峒山最高點,西連原地,東壁懸崖,人跡罕至。這里有香山寺和混元樓,香山寺也叫‘香山觀’,四周圍墻長100多米。”

  我們先是好奇地探訪了香山寺,見其殿內(nèi)供奉有3尊菩薩像。香山寺雖稱“寺”,卻是由道士住持,這應(yīng)與全真教有關(guān)。

  接著,我們來到混元樓。

  也來說:“此處唐初就曾建有混元閣。現(xiàn)在的混元樓是2012年建成的,高30米,為門券翹腳四邊帶小歇山的仿明清建筑?;煸獦秦?fù)一層為崆峒山地質(zhì)博物館?!?p>  混元樓看起來雍容華貴,樓內(nèi)有大量的道教新泥塑作品。我們登上混元樓頂層,極目眺望八百里秦川,頓感浩然。

  下了混元樓,背對著樓門有條石階路,也來說沿此路可到附近的觀景臺,我們聽了遂往那兒走去。

  觀景臺處于險要的深谷絕壁頂端,我們在此瞭望,只見崖下有隍城等建筑,向東是崆峒山的紅色斷崖,遠望則是山峰連綿不絕,似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此處是難得的觀景佳地,直令我們流連忘返。

  游覽過香山,我們往隍城返回。當(dāng)行至一岔路口時,也來說:“沿路前行可回到隍城,如向北則可去天臺山,其路程較遠且林密,途中還有太陽掌等景觀。天臺山是座孤峰,有通天橋與之相連。”聽也來這么說,我們遂決定往天臺山一游。

  途中,我們到達了太陽掌。這是一處平頂?shù)耐怀鰬已?,崖壁頂端建有太陽掌亭,看起來非常險要,東南與隍城隔谷相望,北可見天臺孤峰自深壑拔起,故此處亦是不俗的觀景佳地。

  沿山嶺起伏繼續(xù)前行,我們終于到達了通天橋。這通天橋是一座懸空鐵索斜拉式鐵橋,跨越山谷與天臺孤峰相連,因其懸掛在兩山之間,故看起來極為驚險。待我們走上橋去凌空俯瞰高山峽谷,還真的有命懸一線的感覺,只不過因其是現(xiàn)代建筑也就覺得沒那么可怕了。站在橋上回望,依稀可見剛經(jīng)過的太陽掌亭正高踞在筆直的崖壁頂端。

  等上到了天臺孤峰,我們才赫然發(fā)現(xiàn):四周山高壁峭,奇峰怪異,真似一幅立體的仙境勝景。此時如果再有淡淡的云霧出現(xiàn),能讓人疑惑這山中是否有神仙居住了。果然不虛此行,我們興奮地在此顧覽了半晌。

  游覽過天臺山,我們按原路返至岔路口,再往隍城返去。

  等回到隍城,也來說:“除了來時上山的登山路線外,還有南、北2條線路亦可下山至中臺,北邊的線路雖風(fēng)光旖旎,但舍身涯處的步行道較危險,我建議咱們走南邊的線路下山,就是隍城右側(cè)的一條下山游道,也是通往馬鬃山第二大景區(qū)——雷聲峰的路線,那里的風(fēng)景也很是不俗?!甭犚瞾砣绱私ㄗh,我們一致表示了贊同。

  隨后,邊行也來邊說:“雷聲峰在隍城腳下,與馬鬃山南面相連,是一條幾乎獨立的山脊,由高而低向東南延伸,峰長約200米,最寬處不過數(shù)米,兩側(cè)皆為深谷,通道由巖石鑿成,險要處開鑿石洞或用鐵索連接,供游客攀援通過。古人這樣形容雷聲峰:魚脊,鰲背,鶴膝,蜂腰。因雷聲峰兩側(cè)皆為深淵峽谷,遇到空中雷聲一響,峽谷就把雷聲放大好多倍,震得如山崩地裂一般,雷聲峰因此得名。雷聲峰上建有一些道教宮殿,為:三官殿、玉皇樓、三星殿、圣父圣母殿、雷祖殿、眼光殿?!?p>  待至雷聲峰,就見絕壁千仞、古松罕見,峰上的古建筑隨山脊起伏,各不相同。此間道路險峻,我們時而貼壁扶欄前進,時而鉆穴魚貫而行,并沿崎嶇凹凸的臺階上下,亦是移步換景,感覺頗為有趣。向下俯視,懸崖千丈,使人頭暈?zāi)垦?;遠望,則是諸峰赫然入目。這里果然也是難得的觀景佳地。

  當(dāng)至三官殿時,也來說:“三官指的是天官、地官、水官,道教奉堯帝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舜帝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禹帝為水官大帝解厄神。張道陵所創(chuàng)建的道教,在為病人祈禱的方法之一就是將病人的姓名和贖罪之意寫在三張紙上,一張放在山頂,一張埋于地下,一張浸于水中,叫做‘三官手書’?!?p>  三官殿對面的小樓是玉皇樓,也來說:“這是為紀(jì)念玉皇大帝的功德而修建的?!?p>  當(dāng)至三星殿時,也來說:“殿門前的2扇門分別是壽生門、福祿門。這里供奉的是福、祿、壽三星,墻上壁畫描繪的是封神榜里的神話故事,壁畫上的裝飾和兵器均以真實材料鑲嵌?!?p>  當(dāng)至雷祖殿時,也來說:“這是一座明代的石雕建筑,殿中供奉的是雷祖,又稱‘九天應(yīng)元雷聲普化天尊’,壁間浮塑雷部諸神行云降雨、化雹伏魔降妖圖,殿外壁間的神龕供奉有執(zhí)掌閃電和行風(fēng)的二位婆婆。雷祖殿也稱‘九光殿’,殿前豎立著明萬歷年間建造的浮雕二龍戲珠雙鳳朝陽石坊門?!?p>  其后,我們沿雷聲峰南面緊傍峭壁鑿成的石階來到了棋盤嶺。

  也來說:“這是一處面積約300平方米的平臺,三面峭壁,下臨絕澗,前望涇水。相傳廣成子和赤松子二位大仙曾在此對弈。那石棋盤一側(cè)崖壁上有棵松樹傲然挺立,其勢猶如凝神觀棋,故名‘觀棋松’?!?p>  嶺上還有眼光殿,也來說:“眼光殿亦稱‘三圣殿’,面西殿內(nèi)彩塑九天圣母坐于龕臺像3尊,面東殿內(nèi)彩塑孫臏、趙匡胤、陳摶坐于龕臺像各一尊?!?p>  離開棋盤嶺,我們沿東北方向一條小徑下到了四海龍君殿。

  也來說:“此殿建于清代,殿內(nèi)奉祀彩塑四海龍王。”

  繼續(xù)下行,至一線天,只見兩崖夾峙,奇松怪木布滿崖壁,其間有一長段陡階路,為安全計,我們放慢了速度,小心下行。

  終于,我們回到了南崖宮前的天梯古道處,再沿路下山返回到了中臺。

  由于活動量大,我們都餓了,遂決定去往平?jīng)龀莾?nèi)就晚餐。我們乘車下山,其間山路險急,待下山后又換乘公交車才來到平?jīng)龀莾?nèi)。

  我們先逛了會兒街,其間也來說:“平?jīng)鑫挥诟拭C東部,為陜甘寧三省交匯的金三角,歷史上是隴東傳統(tǒng)的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碼頭’之稱,市區(qū)海拔1100米,年平均氣溫11℃,夏無酷暑,冬無嚴(yán)寒,四季分明,是甘肅主要農(nóng)林產(chǎn)品生產(chǎn)基地和畜牧業(yè)主產(chǎn)區(qū),所產(chǎn)的農(nóng)畜產(chǎn)品品質(zhì)俱佳。歷史上它是古長安西進北上的要沖,又依六盤三關(guān)之險,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境內(nèi)發(fā)現(xiàn)有舊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遺址。前秦永興二年(358),秦符堅欲進攻前涼,于高平鎮(zhèn)設(shè)平?jīng)隹?,取平定涼國之意,平?jīng)鲇纱说妹?。?p>  而后,我們來到一家飯店,點了幾個炒菜,要了2瓶啤酒和幾碗酸湯面,菜很可口,酸湯面很是開胃,我們于是大吃了一頓。

  餐后喝茶時,我請也來為崆峒山作詩一首,也來即吟誦道:“

  三面環(huán)水森林密,怪峰聳峙危崖突。

  地處隴東稱要塞,自古西來第一山。

  仰身向上攀天梯,神仙居所在隍城。

  俯瞰五臺似蓮花,峰崖險處立宮觀。

  雷聲峰頂響驚雷,混元樓上望秦川。

  云霧飄渺異峰赫,天臺孤峰仙境來。

  仙人廣成傳至道,軒轅皇帝創(chuàng)文明。

  道源圣地崆峒山,三教叢林演古今?!?p>  聽罷,我們均鼓掌對也來表示了贊賞。之后,我們尋了一無人處,待菏桐調(diào)來飛船后便乘船返回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