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誰人無憂,唯神仙逍遙自在,天仙神圣居住于天界之上,他們不老不死,永生不滅,仙境極樂也無所憂愁。紅塵凡人居于人間界,順生應(yīng)死,繁衍不息,得失苦樂,情欲交熾。
對仙人而言,世間的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在時間長河中不過轉(zhuǎn)眼云煙,只有飛升紫府位列仙班,才是永恒的追求。
但是常識告訴我們,世間萬物都無法逃避最終死亡的命運。
不過,人們總是不愿意面對這一黑暗殘酷的真相,他們更愿意相信神話中長生不老的說法。
長生不老,應(yīng)該是每一個平凡的人渴望和渴求的東西,但是奈何問道之地漫長無比,求仙之路也是坎坷崎嶇,真真正正能逍遙自在的,古往今來又有幾人。
盡管在這條不歸路上的人萬不存一,但還是有數(shù)之不盡的人如同過江之鯽一般,拼了命也要往這條路上鉆,而且還是不撞死在南墻上不肯罷休的那種。
人就是這樣,追求的往往只是浮在表面的東西,只是追求生命的長度,而不是探尋生命的深度,他們不知道,其實如果活的快樂,一瞬間也是永恒,如果悲傷,空活萬年反倒是一種折磨。
這好像扯的有點遠了,生命的意義,時間的價值什么的哲學(xué)上的問題,和本書沒多大的關(guān)系。
其實我們所說的修仙修煉,它們源自古代時的養(yǎng)生思想,氣功的修煉在魏晉時期已然盛行,是人們在自我意識的覺悟下,對自我生命把持的一種修持方式,也是修仙的方式之一。
即是人的潛意識最深層處,理性與感性的覺悟,對人命運的根本改變,由之長生久視是最終極的追求與向往?;蛞园采耩B(yǎng)性,或以煉天悟道,以求達到自身強大,長生不老之術(shù)。
道教的長生不老是肉體和意識的長生久視,它注重的是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而佛教的長生不老卻又是另一種概念,它講究的是一個“超脫”。
俗語有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佛教的這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
什么叫欲界呢?欲,就是欲望,也就是說生活在這個層次的人,欲望都特別的強烈。
佛經(jīng)里對欲望的定義是需求,一方面是生理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需求。
關(guān)于欲望的內(nèi)容,佛教里面通常說有五欲,就是對財物需求的財欲,對男女房事需求的色欲,對名譽需求的名欲,對飲食需求的食欲,對睡眠需求的睡欲。
當(dāng)然佛教對五欲的內(nèi)容,還有另外一方面的解釋,那就是根據(jù)人的五種感官需求。
色欲,眼睛希望看到好看的顏色;聲欲,耳朵希望聽到好聽的聲音;香欲,鼻子希望嗅到好嗅的氣味;味欲,舌頭希望嘗到可口的味道;觸欲,身子希望感覺到好的感覺。
在欲界里生活的眾生,對五欲都有非常強烈的需求,所以,這個世界就叫欲界。
那什么叫色界呢?色界的色,不是指顏色的色,也不是指女色的色,而是物質(zhì)的意思。
佛教認為,我們對物質(zhì)的認識要從兩個方面:一是顯色,即顏色也。一是形色,即形狀也。
我們對物質(zhì)現(xiàn)象的認識,主要通過顏色(顯色)與形狀(形色)這樣的兩個渠道,所以佛教把物質(zhì)現(xiàn)象叫做色。
色界比欲界的生命層次要高,因為欲界享受的是物欲的快樂,而色界享受的是禪悅的快樂。前者是物質(zhì)的,后者則是精神的。
而三界中最高一界就是無色界,無色界是純精神生活的世界,“色”是物質(zhì)障礙的意思,無色就是沒有物質(zhì)障礙,即指超越了物質(zhì)世界的束縛,所達到的自由狀態(tài)。
所以說不同于道教,佛教的飛升是一種靈魂的升華,它更接近于一種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
……
言歸正傳,書接前文。
在這西游世界,不說其它部洲,單說南瞻部洲這一地界,因為求仙問道之風(fēng)盛行,所以人世間的修道門派,也如雨后春筍一樣層出不窮。
當(dāng)然這里面大多都是一些騙錢騙色的草雞學(xué)院。
那些真正有些本事的門派也不是沒有,但是它們的入門條件太難了,資質(zhì)、心性、機緣、相貌等等,有一大片的審核標準,至于具體考核內(nèi)容,在這就不詳提了,畢竟修煉資源有限,不可能一視同仁。
反正從上古三皇五帝時期開始,就有仙人設(shè)壇講法,建立門派了。
而且,隨著各個門派的不斷發(fā)展壯大,相互的掠奪資源,在你死我活的殘酷叢林法則的考驗下,優(yōu)勝劣汰后保留下來能夠名傳八方千年不倒的,就只有十個門派。
而這十個門派便成了現(xiàn)今,那些凡夫俗子們心目中,心神向往的洞天福地。
而這十大修仙門派分別是:萬壽山上的五莊觀,長安城外的化生寺,東南海底的水晶宮,普陀山腰的法雨寺,灌江口邊的凌波城,昆侖山巔的玉虛境,浮空海內(nèi)的三仙島,十萬山中的神木林,終南山下的純陽閣,以及長白山頂?shù)默幑獬亍?p> 而這其中的:瑤光池、神木林、三仙島、玉虛境、法雨寺這五個門派是隱士仙宗,他們是不對外開放的,也不會主動向外界招收弟子,甚至連他們的具體位置都隱藏在幻境之中,一般人很難發(fā)現(xiàn)。
他們門下的任何弟子都全憑緣分入門,當(dāng)然要是有那么一些資質(zhì)逆天的妖孽,他們也是會主動去接觸的,畢竟人材才是第一生產(chǎn)力。
其實說白了,他們所奉行的就是精英制的教學(xué)模式,可能門下的弟子數(shù)量不一定多,但個個都超強的存在。
而與上面五個門派的精兵簡政不同,剩下的五個門派所奉行的就是廣撒網(wǎng),多撈魚的大眾教學(xué)模式了,化生寺的人管這叫:普度眾生。
當(dāng)然他們的這個多撈魚,也不是什么弟子都收,他們還是有一定的審核標準的,畢竟不是任何人都適合修道。
修仙界有一句話:天賦差沒關(guān)系,以后可以努力奮斗。哪怕不努力也不重要,還可以嗑藥提升修為,但是你要是連靈根都沒有,那就只能重新投胎了。
因為不同于前5個隱世門派那樣低調(diào)難尋,這5個門派的影響力較廣,門下弟子遍布人間各地,而且他們的戲份在本書中占比重很大,所以我就先粗略的介紹一下他們(我才不會承認這只是為了湊字數(shù)罷了)。
其中五莊觀位于南瞻部洲極西,地靠北俱蘆洲,也與西牛賀洲接壤,其師祖鎮(zhèn)元子,乃是太古時期的大能,觀中弟子沒有一萬也有八千。
而且這些弟子其中結(jié)丹成道者,也有上千人之多,概括來說,此門派就是強者如云,英才輩出。
但因為鎮(zhèn)元子本人有功未必賞,有過一定罰的性格,所以門下弟子克己復(fù)禮,極少招搖過市,故而名聲不顯。
化生寺位于長安城往南五里處,此寺依山而建,伴水而修,它的創(chuàng)建者乃是如來佛祖的大弟子:迦葉尊者。
寺中修佛修法的人也是不計其數(shù),又因為化生寺招收弟子是此十門中要求最低的,而且又臨近長安城,在加上最近被大隋皇帝楊堅封為護國寺,所以論人間的影響力無人能出其右,它這一個門派的聲望比另外九門加起來還多。
東海的水晶宮,它雖然是十大門派里面,相對實力最弱的門派,但是因為物產(chǎn)豐富,又與眾多仙家佛陀交好,而且地理位置易守難攻。
所以很少有人會打它的主意,而且因為是龍族所創(chuàng),所以門內(nèi)弟子修練有成后,會下派到江河湖海,任個河伯水師什么的,算是畢業(yè)包分配的地方吧。
凌波城是由二郎神楊戩統(tǒng)領(lǐng)管轄的,它更是天庭選拔天兵天將的地方,所以被選進入凌波城的修士,算是半只腳踏入仙籍的人了。
雖然入職天庭會受到一定的制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超凡脫俗,硬抗天劫的。
所以大多數(shù)人最中意的仙們還是這里,但是二郎神心比天高,完全沒有在發(fā)展門派這件事上用心,招收弟子也是一年打魚,九年曬網(wǎng),故而名氣沒有化生寺高。
至于最后的純陽閣,它的位置就比較尷尬了,高不成低不就,能入十大門派,完全是因為眾位仙家道友的抬舉。此門派是由純陽祖師呂洞賓和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這四人創(chuàng)立的。
不過三界之內(nèi)的眾多散修,都與此門派有些瓜葛,散修大能們閑來無事時,就會前來傳道受業(yè),遇見有緣的青年才俊也會收入門下,所以與其說這是個門派,倒不如把這里看成是一個散修尋找衣砵傳人的集會場所也不為過。
此十大門派背后或多或少都站有一方勢力,或是佛門,或是道宗,或是天庭,或是地府。
各中關(guān)系盤根錯節(jié),一時半會也說不清楚,總體來說整個南瞻部洲的人力物力,大都被他們瓜分了干凈,不過他們雖然掠奪著眾多的資源,但是同時也肩負著除魔衛(wèi)道的責(zé)任。